周静辉靠近了火星地表,因为他不光能听到雷电咔嚓咔嚓的声音,还能从砂石的缝隙中看到闪电的光亮。不过他不能直接到地表上去,因为宇航服经不住几道雷电。
他掏出从返回舱割下来的安全气囊,银白色的特殊纤维瞬间膨开。这种气囊不同于蓝星车辆使用的材料,这种源自火星碳化石的纳米级导电纤维,在展开时泛起细密的蓝光,仿佛将雷电的能量都禁锢在丝缕之间,也是为了防着航空飞行器在飞行的时候遇到雷暴天气,可以用这样用安全气囊保护人员不受强电流的伤害。
当周静辉裹着气囊在飓风雷暴中艰难站立时,织物表面的电荷噼啪作响,将雷暴云层造成的活跃电荷尽数驱散。
他已经不能从周围的山脉来判断这里的坐标位置,因为大地震,几乎让火星的表面面目全非了。
厚重的云层也让周静辉不能利用星空确定大概得位置。
于是周静辉决定利用带来的小小的太阳粒子捕捉器,先确定分布在火星上的强磁区。
他摸向腰间的太阳粒子捕捉器。这个巴掌大的仪器表面流转着幽绿的荧光,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发出细微的嗡鸣。当他启动装置时,捕捉器的六根感应探针自动展开,捕捉着空间中的太阳粒子。只要火星的强磁区没有移动改变,那么他就能根据强磁区的分布定位到火星基地。
周静辉盯着捕捉器显示屏上跳动的磁力线图谱,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那些由强磁区勾勒出的几何图形与记忆中的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强磁区移动变化的可能性就趋于零。那么周静辉就能朝着图形中心折射出的直线朝着火星基地出发,这是基地科研人员们闲着的时候画的一条路线。
不过现在有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距离有点远,一千多公里;好消息就是这会儿他顺风!
周静辉迅速将防风绳系在腰间,又把另一块气囊展开固定成简易风帆,裹挟着砂砾的强风瞬间灌满布面,他整个人被猛地拽着向前冲去。火星特有的低重力环境让他几乎是半跳跃半滑行地移动,一点也不累,速度计的数字疯狂攀升,很快突破了每小时90公里,顺利的话十几个小时他就能到达基地。
火星狂风如同无形的列车,载着他一直往前奔跑,周静辉时而伸展四肢调整平衡,时而蜷缩身体控制速度和方向。
前方等待他的火星基地,此刻正静静蛰伏在环形山的庇护下。火星基地建设的时候就考虑过地震火山雷暴飓风这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所以基地建设的时候就远离火星上的任何类型的火山;四周有山体减缓火星不时造访的飓风;基地还有特殊设计的导电穹顶将雷暴的电流导入地底;最重要的是深埋在基地地下的阻尼器如同巨型弹簧,只要火星不是折叠那种自我毁灭类型的地震,那么它都扛得住。
基地是幸运的,它周围的山发生了断裂,但是都没有砸毁基地周围的建筑,更别提经过几年新型适用于火星特殊环境的建筑材料搭建的基地主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