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03章 老朱:东林党、阉党都不是好东西!【求追订】(2 / 2)

“在朝政方面,朱由校念及东林党人的功劳,即位后便大力提拔了一批出身东林党的文臣,使得朝廷内阁、督察院、六部的重要职位几乎都为东林党人占据。”

“而万历年间的与东林党相争斗的齐党、浙党、楚党等地方主义党派,要么是被赶出了朝堂,要么就是边缘化。”

“一时之间,朝廷上东林党一支独大,风头无两!”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评价道:“怪不得后世断定朱由校没学什么帝王之术、治国之道。”

“但凡他学了一点帝王之术,也不会在即位之初这般大力提拔东林党人,直接造成朝中一派势力独大的局面。”

朱棣默然,朱标苦笑。

两人忽然觉得,大明朝廷在万历祖孙三代那么作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坚持二三十年,作为一个朝代来讲还真是命硬。

刘宽则道:“其实东林党在建立之初,相较于当时浙、齐、楚等以地方利益为主的党群,算是比较先进的。”

“万历年间,由国本之争引出的浙齐楚等党争,不仅乱了朝堂,也令地方官场更加黑暗,更屡屡败坏国事,是晚明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东林党最初是由一群在野的文人、士绅所组成——这些人并不像浙齐楚等地方性党群一样拘于地域,而是以革除朝廷积弊、廉政风气等传统正面的文臣治国理念为目标,反对空谈说玄的风气,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之所以称之为东林党,是因为其党魁最初以东林书院作为讲学地点,通过讲学汇聚志同道合之辈,进而组成了党群。”

“因为东林党有相对高尚的政治目标,且最初加入其中的确实多是有正面理想、抱负之辈,所以天启初年,朝廷虽然东林党一家独大,却也确实让大明朝堂、官场腐败少了一些,风气为之一清。”

此时老朱面露冷笑,显然不看好东林党,甚至已经对其抱有很大敌意。

朱标、朱棣则是略感不解:虽然东林党的存在显然遏制了皇权,可听刘宽所言,东林党确实比那些地方性党群好了不少。

那大明朝廷最后怎么作成那副样子呢?

只听刘宽叹息道,“东林党虽然相较于浙齐楚等党群先进了,可终究也是个很不成熟的党派。”

“他们虽有了相对高尚的政治抱负,却不够明确,并且里面混杂了不少私人政治需求,很不纯粹。”

“此外,东林党组织结构虽比浙齐楚等原始性的党群严密一点,但也只是相对严密些许而已——从东林党建立后,到后面逐渐壮大,再到天启初年的‘众正盈朝’,不知有多少别有用心之徒混入其中。”

“再加上东林党本就不限制地域,可以说只要那个文人、士绅表现出支持东林党的样子,再有一二熟人介绍,就可成为东林党人。”

“所以,在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前,它其实就鱼龙混杂了。里面可以说混了不少‘只求私利、罔顾国事’之人,那种能为国事忘己、能为中低层百姓请命的则越来越少。”

“而东林党中极少数真心为国的,往往又不得方法,或者说能力欠缺,甚至为小人利用。这些原因,可以说决定了东林党最后的结局。”

刘宽这番话让老朱、朱标、朱棣都陷入沉思中。

以前他们只知道不允许朝廷有党派出现,却从未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党派是有利于朝廷的,乃至有利于皇帝的。

尤其是老朱,隐约感觉到,似乎要触碰到一个了不得的政治变化,一个完全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变化。

可惜这感觉太过模糊,又无经验借鉴,还无法形成明确的想法。

刘宽道:“那时的朱由校对东林党虽没有后世那么清晰、深刻的认识,可随着时间流逝,他很快就感觉到东林党一家独大,对皇权造成很大掣肘。”

“可以说,朱由校或许没接受多少帝王之术的教育,但在这方面却颇有天赋。”

“在天启二年,他通过一些试探后,察觉凭借他个人力量很难撼动东林党后,便决定让魏忠贤执掌东厂,并很快塑造了一个阉党来对抗东林党。”

“阉党以魏忠贤这个东厂督公为党魁,宫中又有客氏为应,便是朱由校也是支持他们的,因此旗帜一树立起来,便有很多昔日被东林党打压的原浙齐楚等党群官员投靠过去。”

“于是魏忠贤迅速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据说,因为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甚至沉迷木工不理国事,魏忠贤便专门挑朱由校做木工的时候汇报事务,朱由校往往不听清楚事情,也不愿思考,便让魏忠贤看着办。”

“魏忠贤便借此机会多次矫诏擅权,大肆排挤、迫害反对他的东林党人。后来权势达到巅峰,更是人称九千岁。”

“而那些原浙齐楚等党派之人,在投靠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后,自是让阉党变成了一个更加贪婪的党群,大明朝堂、官场也迅速变得比万历中晚期还黑暗。”

“当然,也有一些有政治抱负、想做实事的官员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阉党,并利用阉党政治资源,做了些许有利于改善大明局势之事。”

“可惜这少数几件事,对改善大明局势而言是杯水车薪,也改变不了阉党的性质。”

“朱由校虽只在位期间,阉党更是只兴盛三四年,却令大明江河日下,局势越发的败坏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冷笑道:“咱算是听明白了,甭管是什么浙齐楚地方党派,还是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又或是打着为皇帝好的阉党,都不是好东西!”

朱标亦叹道:“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新旧党争,皆导致朝政混乱,败坏了国事——这些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后人思之而不鉴之,为之奈何?”

朱棣则闷闷道:“看来最好什么党派都不要,朝廷就该只听皇帝一人之言。”